《新聞1+1》2014年10月10日完成台本
  ——應急包,如何走進家庭?
  (節目導視)
  解說:
  防災、防火、急救,北京即將開售3200個“家庭應急包”。
  聲音來源
  “家庭應急包”生產供應商 徐潔:
  應急燈、救生的口哨、毛巾、濕紙巾,還有多功能的組合工具。
  記者:
  有沒有“家庭應急包”?
  市民:
  這個還真沒有。
  市民A:
  那個沒有。
  市民B:
  這些好像沒預備過。
  市民C:
  沒有。
  解說:
  23個單位參與,65名專家研製,一個小包裹正填補著國內多項標準空白。
 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 李紅兵:
  大約幾十個專家,他們共同把這樣一套標準,成為了我們的企業標準。
  解說:
  然而面對繁雜的應急用品市場,面對尚在起步的家庭應急理念,應急包又該怎樣推廣。
  市民D:
  意識和境界還沒有達到這一步。
  市民:
  好像這方面的宣傳很少。
  解說:
  《新聞1+1》今日關註:應急包如何走進家庭?
  主持人 董倩:
  晚上好,歡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《新聞1+1》。
  如果我問您這樣一個問題,您認為什麼是家裡面最不可缺少的一樣東西,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。那麼即便有人說出來,他認為是家庭的這種無線的wifi,也不會有幾個人說出,他認為家庭裡面最重要的是“家庭應急包”。因為“家庭應急包”這個概念離很多中國人來說,的確是一個比較遙遠比較陌生的概念。
  那麼今天我們就給您先看一下,什麼是“家庭應急包”?“家庭應急包”裡面都應該有什麼?這是北京市家庭應急儲備物資的一個應急包。我們來看一下,這裡面首先要說的是這樣的一個多功能的手電,因為在災情發生的情況下,它不可能是發電,因此它是手搖發電。那麼它可以打開是燈,另外一個它還可以是一個收音機,與此同時它還是一個報警的這麼一個裝置,它會發出這樣的一種刺耳的聲音,這個是這樣的一個裝置。還有就是一個多功能的這種工具,可以當鎚子,可以當斧頭,還可以當各種撬啊,這種工具。再有這就是一個當火災發生的時候,消防過濾式自救呼吸器,可以保證在非常極端的情況下過濾,給你保證大概有幾十分鐘的自救的時間。這個是醫療用的自救包,裡面是一些像棉花,還有一些其他的。這個是滅火毯,可以當火災發生的時候,把火源切斷。還有就是其他的一些東西,像哨子。還有這種膨脹毛巾,還有一些這個是濕巾,這就是一個基本的配備。
  這樣的一個應急包,到底是不是一個家庭必不可少的一件東西?另外在我們現在的家庭裡面,到底有多少配備有這樣的一個應急包呢?今天我們的節目就關註一下。
  記者:
  家裡有沒有“家庭應急包”?
  市民:
  這還真沒有。
  市民A:
  那個沒有。
  市民B:
  那些好像沒預備過。
  市民C:
  沒有。
  記者:
  您覺得備這些東西有沒有必要?
  市民C:
  應該有必要。
  市民D:
  因為這是保我的命的。
  解說:
  應急包,到底對一個家庭有多大的意義,可能大部分的市民並不清楚。而北京市即將發售的“家庭應急包”就希望讓民眾能夠對家庭應急方法和理念,有更多的認知。在這個應急包的使用手冊上顯示,包內共配置了7件物品。
  電話採訪
  “家庭應急包”生產供應商 徐潔:
  應急燈、救生的口哨、毛巾、濕紙巾,還有多功能的組合工具一套,面罩式的一個呼吸器,還有一個滅火毯,小型的一個醫療包。分了ABCD四款,最重的大約在4公斤,最輕的一款在兩公斤多一些,就是一隻手能快速地拎起來。
  解說:
  據瞭解,首批3200套“家庭應急包”,將在6個城區上百個網點開售。但具體價格仍在研究,預計將在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公佈,此後將按月補貨。
  徐潔:
  目前還要徵詢各方面的意見,北京市民政局選擇產品的時候,會做一些考核和評估,所以價格目前還沒有公佈。
  解說:
  在昨天的一場發佈會上,工作人員對應急包里的各種產品進行了演示。
  徐潔:
  手搖是可以發電的,它有多種的照明模式,可以強光弱光,然後這個燈頭還可以伸縮,而且還可以這樣一個旋轉。
  解說:
  工作人員介紹,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,這種多功能應急燈就曾被送往災區。而在今年雲南魯甸地震中,送往災區的就是本次D類“應急包”中的多功能應急燈。
  徐潔:
  通過這樣聲光報警,在救災的過程中減少人體呼喊,這樣節省力氣,能夠讓外界發現你。
  解說:
  這條滅火毯使用的是一種防火阻燃材料,能夠阻抗450度的高溫。假如遇到廚房失火,家中又沒有滅火器的情況,滅火毯可以幫助人員從火災環境下逃生。
  徐潔:
  在失火的狀態下,我們披在身上,或者是圍在身上,大約有半個小時的逃生時間。
  解說:
  對於剛剛接觸“家庭應急包”的北京市民來說,這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。除了物品的配備,使用培訓、應急演練等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。
  市民:
  一些發達國家家庭都有,而我們這邊不太普及。應該通過廣播電視多輔導(民眾)。
  解說:
  為此,北京市民政局表示,10月底,他們將開展社區居民演練培訓活動,提高居民自救意識。
  董倩:
  當我們瞭解了這“家庭應急包”裡面到底是什麼內容,以及人們對這應急包的認識之後,我們看兩個調查。第一個我們今天做的調查,你家裡面有沒有這個應急包,你看沒有的絕大多數占到了七成以上。而有,而且很全的只有4%,還有一些人是有但是不太全。那麼相比較於這麼多人沒有的是,有同樣多,甚至更多80%的人表示,對於即將上市的“家庭應急包”我很感興趣,也許會購買;只有不多的人選擇,因為用不上,以後再說。
  那麼面對這兩個同樣都比較多的數字,我們怎麼去分析。接下去我們就連線這次推出“家庭應急包”的北京市民政局的李紅兵副局長,李局長您怎麼看待這兩個數字,一方面有七成多的人家裡面沒有,另外一方面八成多的人表示想有,您怎麼看?
 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 李紅兵:
  我看了我是覺得,一個是責任很大,再一個是市場很大。
  董倩:
  兩個大。另外一個很多人都覺得,為什麼你們要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推出這個“家庭應急包”,是不是有可能北京最近要發生什麼地質災害,比如說是地震,有這樣的考慮嗎?
  李紅兵:
  防範於未然而不是現扎耳朵眼,我覺得這是一個城市和每個市民的應有的意識,只有每個家庭和每個市民,他都有了這樣的意識和能力,這個城市才是有韌性的。
  北京雖然在市區甚至到周邊都有應急物資儲備,但是這不夠,因為我們都知道遠水解不了近渴,很多地質災害應該講70%到90%的成功脫險的人,都是源於自救和互救。再一個在災難發生的時候,最佳的窗口第一時間,往往就是前面的幾分鐘,我們都知道火災基本上是初期的五分鐘左右是撲救的關鍵,前幾分鐘你的舉手之勞的事,但是後幾分鐘以後你可能就大難臨頭,而且無能為力了。
  源於這個所以我們要提高每個城市的細胞,也就是每個家庭對災害的應對能力,我們做了這樣一個應急包。
  董倩:
  另外剛纔我們通過短片,另外我自己也剛纔做了一個非常簡短的介紹,就是現在北京市推出的應急包裡面包含七項內容,但是也有人看了以後說,比如說像最重要的一些,有人認為手套、還有其他的一些包括應急的食物,並沒有包含在內,未來會不會進一步的擴充?
  李紅兵:
  當然一定要擴充和調整的,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,城鄉應該有區別;根據不同的風險源,河邊防洪水、山間防滑坡、家庭防火等等,它應該都有不同的要求。我們的期望是每個市民自己拿著包,然後跟著自己的生活需要,跟著自己的這樣一個風險的面對的情況,來發展其個性功能,在這個基礎上使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,這樣我們的防災能力就提高了。
  董倩:
  好,謝謝李局長,稍候我們有更多的問題給您。那麼具體這樣的一個“家庭應急包”裡面,還要加上一些什麼樣的內容,我們還會繼續的擴充進去,這是以後的事。那麼關鍵這樣的一個應急包,給人們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醒,就是你的自救意識到底有多少。因為現在畢竟有這樣的應急包在那提醒你。那麼接下去我們就來關註,這個應急包怎樣才能夠走進更多的家庭。
  解說:
  一個小小的應急包裹,背後卻是一個龐大的團隊在做著各項支持。根據此次北京市所公佈的信息,參與此次“家庭應急包”研製工作的,包括了23個單位和65名技術、法規、營銷等方面的專家。
  電話採訪
  北京中關村智慧減災救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齊俊林:
  我們抽調的專家有一部分是北京市的,有一些是外地單位借調來的,所以他們來了之後加班加點,基本上吃住都在辦公室里,這樣歷時將近是兩個月,把65個產品的標準搞出來。現在65個標準是65萬字左右,1550頁這麼一個規模。所以像搞這個標準,形成這麼大的工作量,確實是難度很大。
  解說:
  目前在我國對於家庭應急物資並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,家庭應急物資行業、企業、產品及規格多種多樣,而相關標準也近千種之多,有的產品甚至沒有國家或行業標準可參考。因此這次在組織生產這七個應急物品時,組織單位反覆將市場產品進行比對、篩選、測定,最後選出最優質的產品作為企業標准予以生產。
  齊俊林:
  標準制定出來之後,下一步就是組織招標工作,在招標過程當中,參與咨詢的有200多家(企業),然後參與投標的50多家(企業),中標的只有16家(企業)。因為我們在招標生產商、供應商,對它的資質有比較嚴格的要求,這樣最後把符合我們要求的優質的企業中標,最後他們再給我們提供產品。
  解說:
  目前在市場上,類似的應急商品並不少見,但是種類繁多的背後,是質量的參差不齊。例如一款帶有收音功能的手搖充電電筒,在購物網站上的價格有著幾十元到幾百元的差距。而此次,除了能讓市民一次性“打包”購買外,這些救命的物品也有了一定的質量保證。
  齊俊林:
  這個原來是用的是活性炭,現在叫活性觸媒產品,這個標識是40分鐘,就是你戴上之後可以用40分鐘。原來的那種活性炭的不行,那個就(能使用)幾分鐘,之後活性炭過濾不掉,對人的嗓子,呼吸系統造成損害了。這樣時間很短,大概就5分鐘左右。所以現在這個(產品)就改變了短時間的情況,增加了逃生時間。
  董倩:
  怎麼去提升公眾的這種自救的意識和能力,既是公民的私事,又是政府的責任,我們這回特別欣喜的看到北京市民政局能把這樣的一個抽象的概念,變成了一個具體的急救包,讓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它的迫切程度。
  那麼好,接下去我們當瞭解了急救包之後,就來關註一下民眾對於這個急救包最關註的是什麼。我們提供了幾個選項,質量、數量、價格、壽命,我們可以看到超過九成的人絕大多數選擇的是質量,其實非常可以理解,因為急救包是緊急的時候救人命的這樣的一個東西,質量當然要最好的。
  那麼接下去我們就來關註一下,一個急救包裡面的這個東西,它的質量標準到底應該怎麼去定下來,另外這個質量標準怎麼去保證?接下去我們就連線在前期研究過程中,參與專家組論證的專家組組長,北師大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的副院長武建軍。武院長您好,對於公眾最關心的質量問題,你們怎麼能夠做到它有保障,質量就是最好的。
  北京師範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武建軍:
  是這樣的,家庭物資、應急物資儲備的質量,首先是一個要通過市場去購買的。從長遠來看,市場競爭自然而然就會實現優勝劣汰,質量高的產品就生存下來了,劣質產品就會被淘汰。
  董倩:
  您認為這是可以通過市場來解決的。那麼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調查看到,公眾最關註質量問題,你們在前期的專家論證過程中,專家最關註的是什麼問題?
  武建軍:
  我們最關註的是首先在研究的過程中,發現了其實家庭物資儲備本身很重要,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能夠提高人們的意識,老百姓的意識。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,要儲備物資的時候,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儲備。家庭自身是一種,通過自己支付來儲備,政府也可以來支付。但是目前這種狀況光靠政府可能還是不能解決問題,因為這個量也非常的大。
  董倩:
  好的,武院長您說到這樣的一個問題,我們就再連線一下北京市民政局的李紅兵副局長,李局長剛纔我們也說到了怎麼得到這樣的一個救濟包的問題,有兩種意見,一種是政府一個家庭發一個,有的觀點認為就應該公民自己去買,您什麼意見?有沒有可能讓政府一個家庭發一個?
  李紅兵:
  我的意見當然是,從我個人也想發,但是北京常住的市民家庭得有個五六百萬戶吧,一家發一套這錢說多也不多,尤其是真能用到防災減災的時候,那個社會效益是多少錢也換不來的。但是它的核心是別人嚼過的饃是不香的,問題的關鍵是每個人他得有這個意識。你剛纔前面說的那個調研,說八成的人想有,但是想跟行動差的很遠,所以政府將不遺餘力的去喚醒市民的意識,推動他們真正行動起來,然後讓他們同時具備這個能力,這個時候用市場的機制讓他們做好這種家庭的儲備。
  董倩:
  你覺得買可以去解決意識的問題嗎?
  李紅兵:
  買是不能解決意識的問題的,買是先有意識才能去買,但是買完了之後,應該後面還有一系列要跟進的事情。
  董倩:
  那好,又說到跟進的問題。有人說因為這急救包裡面,已經有說明書了,你只要按圖索驥學就可以了。但是還有人說這還不夠,還需要政府比如說你們,進一步讓人們有了以後,還要繼續去推廣,您怎麼看?
  李紅兵:
  對,因為意識和行動這期間還有距離的,這當中實際要通過不時的演練,把這樣的一種意識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要結合在一起,把它和我們日常朋友的圈要結合在一起,如果在圈裡我們都互相交流,像您剛纔所說的,我增加點什麼新的東西,他增加點什麼新的東西。通過這種定期的演練,讓大家能夠真正熟練的使用的時候,它才真正能發揮起來作用。
  董倩:
  好,非常感謝李局長,其實“家庭應急包”不僅僅是一個物資,是一個標準的配備,更重要的就像剛纔院長,還有局長他們共同提到,就是說這個意識上,首先要成為一個家庭的標配,這才行。我們繼續關註。
  記者:
  您覺得備家庭應急用品有必要嗎?
  市民:
  應該有必要,但是我的意識和境界還沒有達到這一步。
  記者:
  如果您家裡沒有的話,去哪買您知道嗎?
  市民:
  好像這方面宣傳很少,沒有。從電視上也看不到。
  記者:
  如果光給你應急包,是不是還需要別人給你應急輔導?或者這些應急包里東西該怎麼用?
  市民:
  應該是,我覺得這種常識從小就應該培養出來,現在感覺好像很少有人告訴你。
  解說:
  在眾多被採訪者眼中,家庭應急仍然是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問題。而那些在家中備有應急用品的市民,則大多是受到了此前災難的觸動。
  市民:
  就是上次7月份有次洪水,車被淹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後,我們車裡都備了。
  記者:
  您特意去買的嗎?
  市民:
  對,逃生錘敲車玻璃用。
  解說:
  2012年7月的北京暴雨,一名車主因被困車中無法逃脫而死亡,事件發生後,用於砸破汽車玻璃的安全錘,一度成了熱銷商品。當時只要在某購物網站上輸入安全錘、逃生錘字樣後,立即就能顯示出近千條相關信息,便宜的幾塊錢,貴的上百元。短短幾天,一些網店的月銷量就達到了上千件。
  上海市民:
  用(安全)錘錘(車窗)啊。實在門打不開的話,就把玻璃砸掉。
  記者:
  那你車裡有安全錘這樣的東西嗎?
  上海市民:
  有的,有的。
  解說:
  災難過後,也讓相關部門有了反思,今年5月21號,北京市民政局向市民推出一份詳盡的“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”,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每個居民家庭都儲備一些必要的應急物資,同時強化家庭應急意識。
  李紅兵:
  我們自身的防護和逃生的裝備是我們第一位的,第二位的包括食品,包括水等等維持等待救援的相應的物資,是需要我們準備的。每樣東西你要會用會使,才能切實的發揮它的作用。
  解說:
  政府發佈了信息,但是對大多數市民來說,這份清單似乎還並沒有進入到他們的意識中。
  記者:北京之前向市民推出過一份家庭物資儲備建議清單您知道嗎?
  北京市民:
  不知道。
  北京市民A:
  我好像在小區里見過一回,然後沒太註意。
  解說:
  在江蘇泰州,去年有5000個家庭通過搖號得到了政府發放的家庭應急包,然而今年7月的一場社區應急課上,卻暴露了很多老年人並不會使用應急包的問題,根據媒體的報道,很多居民甚至因為覺得用不到,將發到手的應急包放到了儲藏室中。
  董倩:
  剛纔我們一直在說家庭裡面需要一個應急包,其實辦公室里不需要嗎?其他公共場合不需要嗎?我們常坐的汽車裡面不需要嗎?應該說中國的應急意識,還有應急包的這種意識剛剛起步,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及時的跟進。
  接下去我們繼續連線北師大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的武院長,武院長我們就拿雲南為例,因為進入到夏天以後,你看先是魯甸,然後這次普洱又陸續發生地震,像這樣的一個地震多發的這麼一個地方,他需要這種應急包,但是他又要考慮普通家庭的承受力,怎麼平衡這兩個之間的關係?
  武建軍:
  是這樣的,像雲南這個地方確實是個地震多發地,其他自然災害也比較多發,而且經濟狀況還不太好,經濟不太發達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,要考慮自然災害的種類,就是不一定所有的物資都要儲備,對於主要災害的物資應該儲備,這是第一。
  第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家庭已有的一些物資,比如說這個裡面的應急物品,應急藥品,家庭一般多少有一點,要充分利用這樣的一些儲備物資。同時像政府在這樣的地區,應該加大一些投入,對老百姓應急減災物資的投入。
  第四個還是要通過這種機制體制的創新,實現像北京這樣,實現政府、家庭、企業和社會共同承擔的,這麼一個家庭物資應急包的這麼一個機制,最終實現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  董倩:
  好,非常感謝您給我們解釋這一切。我們老說一句話,叫不怕一萬就怕萬一,其實今天我們反覆說的這個應急包,說的就是這個萬一,萬一你遇到這個事怎麼辦。因為不是所有的災難都是別人遇到,你遇不到。那麼今天我們說的應急包,也介紹了裡面很多的東西。其實就是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比較大的這麼一個按紐,你按下去,有了它,有了它的存在,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人意識到,其實我們需要的這種自救意識,首先是這個意識問題要解決。
  好,這就是今天的節目,感謝您的收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h33jhlak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